武汉经开区力争汽车规模全国领先,到2025年新能源汽车产能占比达50%

12月29日,武汉市人民政府新闻办公室召开新闻发布会,解读《武汉经开区新能源与智能网联汽车产业战略提升行动方案(2023-2025年)》(以下简称《行动方案》)。

据了解,到2025年,武汉经开区新能源与智能网联汽车产业发展将实现五大目标:

规模实现全国领先。全区建成汽车产能达到300万辆,其中新能源汽车产能达到150万辆;汽车整车产量突破150万辆,其中新能源汽车产量超过60万辆,力争超过100万辆;产值千亿级企业不少于1家、百亿级企业不少于10家、十亿级企业不少于100家。

品牌影响力显著提升。打造10款以上具有标识度的新能源与智能网联汽车和关键零部件品牌。

核心技术实现突破。新能源与智能网联汽车三电系统、车规级芯片等关键技术实现国内领先,智能驾驶、智能座舱等终端系统技术加速产业化。

产业生态要素完备。培育优化新能源与智能网联汽车研发、设计、制造、测试、应用等全产业生态。

创新应用勇立潮头。涌现出一批新能源与智能网联汽车示范和典型应用场景,常态化可持续的商业化运营场景初步形成。

为实现上述目标,近年来武汉经开区优化营商环境,出台“助跑计划”“软件十条”“科创33条”“人才黄金10条”等产业政策,拿出30亿元真金白银支持企业创新,设立500亿元产业基金。

武汉经开区还坚持载体升级计划。其中,智能网联和电动汽车产业园作为武汉经开区汽车产业新赛道的主要增量载体,先后布局路特斯、博雷顿、开沃等4大新能源整车项目,产能达30万辆;围绕“智能+新能源”,聚集企业500多家,包括中创新航、日本爱机等。2023年,该园区新能源整车产量突破6万辆,其中规上工业总产值超530亿元,实现翻番。

此外,今年9月初,武汉经开区已着手组建智能汽车软件园。武汉经开区管委会副主任韩方亮介绍,一期软件总部基地已基本建成,其中,东软南方研发基地确保明年一季度建成交付,一期建成区目前可实现年营收100亿元,年贡献税收6亿元。

“二期智能汽车研发和智造产业基地在建中,项目总投资100亿元,用地面积约320亩,总建筑面积73万平方米。三期软件人才教育基地正在策划中,项目建成后,将有400名科研人员、500名研究生、4000名相关专业本科生及300名留学生在学院学习、工作和生活。”韩方亮进一步指出。

至于智能汽车软件园的招商工作,据介绍,武汉经开区已紧盯42家智能汽车零部件供应商,聚焦软件行业100强等重点企业,目前已签约拙河科技研发中心、视熙科技智慧视觉研发中心等5个软件项目。

在打造新能源与智能网联汽车示范和典型应用场景方面,据介绍,未来三年,武汉经开区将全力打造国家级氢燃料电池汽车示范区,力争新增市级示范线路10条、运营车辆2000辆;支撑武汉市申报国家智能网联汽车准入和上路通行试点城市,开放测试道路里程2500公里,不断提升自动驾驶汽车投放量,形成1000辆商业化运营规模,发放相关牌照超过1800张。

值得一提的是,武汉经开区还创新性提出将零部件摆在与整车同样重要位置,实施零整比提升计划,到2025年武汉经开区汽车核心零部件产业总产值将达到1600亿元,全区汽车零整比达到0.8:1以上,增强汽车产业链整体竞争力。

截至2023年8月,武汉经开区已拥有汽车零部件企业1200多家,形成“电池+软件+芯片+传统零部件”的完整布局。

武汉经济技术开发区工委副书记、管委会主任唐超在2023中国车谷汽车零部件招商大会上指出,下一阶段,武汉经开区将依托沌口东风公司总部区域、军山新城创新型区域和汉南新能源工厂区域打造汽车零部件转型示范区、汽车零部件中试转化集聚区、汽车零部件智造先行区。

“区内进一步明确了汽车产业首位度,突出新能源与智能网联汽车主导方向。同时,强化塑造区域协同新格局,放眼全武汉,联动‘武襄十随’国家级汽车集群,共同推进转型升级。”韩方亮表示。

相关文章